说起评优,每个班主任都绕不开这个话题。但为什么要评优?怎么评优?评优之后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?却鲜有人探讨。既然是绕不开的话题,为何不让“评优”更积极,更符合教育规律一些呢?那么,落到具体工作上,该怎么操作呢?我觉得把活交给孩子来干,班主任在一旁抱手旁观,适当的指导一下是比较理想的做法。
一、评优之前搞清评优的目的。
究竟为何评优?很多班主任回答,没想过,学校让评就评呗,想那么多干什么!我真心不赞成这种说法。作为班主任,你要给孩子评个优,你竟然不知道为何要评优,说来真荒唐。
(资料图片)
那么评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?是为了推动每个孩子积极自觉地成长,通过评优这个活动,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!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领导下达的任务,随意地给孩子评个优,这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是不负责任!
二、评优之前要先制定评优标准。
任何事情,没有标准,就没有参照,并且落实起来也不公平,所以评优之前,班主任一定要与孩子制定评优的标准。
制定标准必须注意两点。其一,必须全员参与,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,让每个孩子都有制定标准的机会。其二,标准必须可量化,可操作。
比如我班在设置“最爱清洁奖”奖项标准时,孩子们通过反复议论,最后达成一致,标准有六:
1.每天都换了衣服(视季节而定,冬天可以放宽一些);
2.身体无异味;
3.头发不油腻无头屑;
4.指甲无污垢;
5.无脚臭;
6.不随地吐痰,丢垃圾。
评优有了明确的标准,孩子们的行为就有了参照,评优的时候,才客观。孩子们得到了货真价实的评价,他们心里才会认为这个“优秀”是有价值的,才会珍惜,并力求在今后做得更好。
三、扩大评优面积。
为何有这样一说?通常情况下,学校发出来的评优指标少得可怜,一个班就那么两三个,有些甚至还是内定的。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实在是不公平。有些孩子成绩虽然不怎样,但是他们懂礼貌,守规则,有爱心,乐助人。这么好的孩子,就因为名额太少,成绩平平,常年与优秀失之交臂。成年人几年没评到优秀,性子烈一些的还找领导吵,性子疲一些的,也要靠喝点心灵鸡汤才能润泽自己的心灵。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啊,他们不敢与老师吵,也不懂得喝什么心灵鸡汤。久而久之,他们就会麻木,丧失成长的动力。我带班,一直秉承“把人人都打造成榜样,把人人都培养成优秀”的原则,所以我班的受奖面积几乎覆盖全班,可以说是人人拿奖,没拿到奖的孩子,除非严重违纪。
四、增加评优项目。
一般来说,学校设置的评优项目有:三好学生、优秀学生干部、优秀团员、学习积极分子等。不仅项目少,名额也少,加上总是强调成绩,所以每次获奖的都是班上几个学霸型人物,难以惠及大多数孩子,这对大多数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。那么,作为班主任,如何消除学校评优项目设置缺陷带给我们的负反应呢?我以为班主任老师完全可以打破学校的单一设置,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商量,根据孩子们成长的需要,在原有的基础上设置更多的奖项。我班孩子在班长与学习委员的组织下,全班大讨论,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0多个奖项,比如“感动班级十大人物”、“五星级人物”、“永不言弃人物”、“助人为乐奖”、“最美言语奖”、“最佳运动奖”、“最美劳动者奖”、“最爱卫生奖”等,基本达到全员获奖的状态。
五、评优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。
很多班主任做事都喜欢遮着盖着,以为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其实,遮遮掩掩反而更让孩子猜疑。不如将整个过程透明化,将整个过程交由孩子来操作,班主任只是坐一角旁观,必要的时候说几句建设性的话。不必要的时候,就好生闭嘴。我班评优时,通常都是由班长和学习委员来主持,中层管理以及学习组长做评议,其余孩子则根据自己平时的耳闻目睹和评优标准进行推荐。这个议程说起来很简单,但是真做起来,孩子们是有很多话说的,甚至还有严重的分歧,但这些都属于正常状况,班主任视情况引导孩子们理性评价,客观地评出与各个奖项相对应的优秀。
六、体现评优的公正性。
很多学校,评优都是由老师说了算,甚至都没把评优的信息告知孩子,直接在办公室就向学校上报了获奖名单。以至于孩子到领奖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获奖了,一脸莫名其妙,捂胸吐舌以平息自己的诧异之情。这实在是太过专制,也太过儿戏了。
对于老师来说,评优也许不是个事,可是对于孩子来说,就是天大的事,是要帮助他们在班级里奠定地位的事。所以评优必须体现公平、公正。
我班在评优时,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操作,并且还有评委把关。如有不实之处还可以当场申述。
如此一来,孩子们就非常珍惜自己所获得的奖项,因为他们都认为这是货真价实的,是值得珍惜的,是令人骄傲的。
如果说上述流程都是由孩子来完成的话,那么下面就是作为班主任在评优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了。
一、评优要有认真的态度。我觉得不管评什么样的奖项,既然是由孩子们认真讨论出来的,我们就要非常重视,且要认真严肃地对待。因为班主任的态度,直接决定孩子们对奖项的态度。
二、不赞成网络评优。最近几年网上评优铺天盖地,社会单位要这样操作,
我不发表异议,但如若以班级为单位的话,我不赞成网络评优。为什么呢?不严肃,无监督,缺乏公正性,很容易被弄成一场儿戏,孩子们会看轻自己或者他人所得奖项。
三、不赞成拉票评优。如果是选举班级管理者,孩子们拉拉票我以为这个可以提倡,但如果是为了评优拉票,我就不太赞成了。谁都知道,拉票其实就是拉人情。有些孩子的行为并不值得嘉奖,可是TA厚着脸皮去拉票,其他孩子却不过情面,违心地把票投了出去。
四、不赞成仅凭申报材料优秀。有些学校评优只看学生申报的材料,这就变成了谁的材料写得生动形象,谁就是优秀。相反,有些孩子平时表现相当优秀,但由于申报材料不够生动,不够感人,最终与优秀擦肩而过。这是最粗暴的评优方式,毫无公正性和严肃性可言!
本文在“班主任成长社群”发布后,引发了热烈回应,社群成员@秀**问:文章里提到“增加了20多个奖项”,我想请问一下钟老师,这些奖项是怎么确定的呢?
以下是@钟杰老师 在班主任成长社群里的回应——
让学生商量呀!学生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
我的这些奖项也都是学生提议的。带了这么多班,每个班学生的需求都不一样。
我的意搏班,孩子们还提议了50多个奖项。智慧都在孩子那里,要向他们要东西。
包括班名,都是孩子们自己取的。作为班主任,我出点子,我给方向,我组织,我把关,但学生必须参与,必须提议。学生是那么大一个智慧团体,为什么不找他们要,反而找我一个人要呢?
授权于学生,分压于学生。要使劲折腾学生,而不是自己。
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,提议两个奖项。全班的意见汇总起来,一定花样百出,创意无限。
人性深处: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通过这种评奖活动,可以从不同角度满足学生,让学生觉得“均”就Ok,让学生觉得自己有亮点即可。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别人的闪光之处。
奖项,评奖的标准,都可以让学生来完成。相信他们,交给他们,一定能完成!不用嘴说,让他们用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,一定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。
即使有个别孩子的优点没被同学看到,没有为这些孩子设置奖项,老师若要奖励这个孩子,总能察觉孩子的某个优点吧。善于表达的,给设置一个好口才奖。不会表达,只会听的孩子,设置一个善于聆听奖,也可以吧?喜欢运动的,给一个运动达人奖。特别活跃的,喜欢搞笑的,设置最具幽默奖,也是可以的吧?只要善于观察孩子,看见孩子,善于找孩子的优点,一个班何止颁发20多个奖项?
至于奖品,我们学校有定制的奖状,想要多少就领多少。如果你的学校没有定制的奖状,可以向学校建议定制;学校领导不作为,自己花点钱淘宝买一叠,很便宜的。
有些老师觉得一定要给物质奖励,其实,对于孩子们来讲,很多时候,奖状足以达到奖励的效果,干嘛一定要跟物质挂钩呢?孩子要的,不就是老师的看见和肯定吗?如果老师看不见孩子,即便有丰富的物质奖励,激励的效果也不大。
特别提醒,以上的奖项设置、奖状颁发,只适合于小学生和初一学生。
初二以后,孩子们已经不稀罕奖状了,他们更在乎的是老师的精神引领。什么叫“精神引领”,就是作为老师,你要站在高处,要看得远,要能给学生指一条明路。说复杂点,就是老师自己要有较高的认知水平,能启发学生,影响学生,促进学生精神成长。
第二天, @秀** 分享了她班上学生提议的奖项名称——
@秀** 说:学生的评优选项,真的超级棒!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东方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